科学时报:中国山地科学成长计谋研讨会综述
目前,中国山地科学已进入较成熟的期间,中国科学院资本科学取手艺局副局长冯仁国指了然专家会商的底子目标。 一个学科的成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国度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
目前,中国山地科学已进入较成熟的期间,中国科学院资本科学取手艺局副局长冯仁国指了然专家会商的底子目标。 一个学科的成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国度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
Source:
“目前,中国山地科学已进入较成熟的期间,”中国科学院资本科学取手艺局副局长冯仁国指了然专家会商的底子目标。
“一个学科的成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国度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地球科学一处处长宋长青认为,学科是人类学问系统的主要单位,学科成长前进是国度科学成长程度的主要标记;学科是人类实学问的总结,是颠末千锤百炼构成的人类聪慧的结晶;学科是人才培育的摇篮;学科交叉是科学冲破的主要路子。不外他同时也指出,要规范一个学科最根基的概念和做法,不单单是科学研究,而是基于对过去的总结;学科根基概念的奉行也不克不及靠小我,而要依托群体,通过科学协会组织一帮科学家对大师配合关怀的概念问题进行切磋和推广。
专家们从分歧的角度深刻思虑着山地科学系统扶植的需要性、计谋性、前瞻性和紧迫性。国度将来的成长,无疑会进一步向山区扩展,而目前所具有的科学研究根本和将远不克不及满脚需求。全面系统地成长山地科学,不只仅是为了山地本身,而是通过加强山地科学研究取山地科学系统扶植,不竭深切认知山地科学纪律,办事国度可持续成长,这对扶植21世纪新山区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成长方针,具有严沉而深远的科学价值和严沉的社会意义。
“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起首要告竣共识,争取国度决策部分的支撑,成立一个国度层面的大的山地分析研究规划取步履打算,让更多的研究力量结合介入山地研究,从而整合目前所有的山地研究工做,推进研究的互补,实现立异性、系统性、分析性的集成。”邓伟。
成都山地所山地灾祸取地表过程沉点尝试室从任崔鹏引见,我国水电90%以上分布正在山区,70%的道干线多座城镇遭到山地灾祸。
同时,《21世纪议程》明显地指出,全球山地的根本数据使人难以接管地少,并且所给出的数据常常不克不及令人信服。
不外从现状看,分离的山区研究因贫乏全体规划,还不克不及全面满脚国度对山区成长的计谋需求,也无法给山地研究供给更多更大的支撑。目前,中国山地科学已进入较成熟的期间,有需要对其将来成长进行研讨。
做为最陈旧的天然科学学科之一,天文学的发源能够逃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但晚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素质来说只是丈量学。若是从16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系统学说起头,到力学、物理学、学等天文学分支接踵降生,天文学也走过了400多年的汗青。
1973年,结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在人取生物圈(MAB)研究打算中,就开展了“人类勾当对山地生态系统影响”的专题研究。尔后又正在1974年颁发了要加强山地研究的《慕尼黑宣言》。
早正在1996年,出名地舆学家丁锡祉老先生就提出,山地学是一个以山地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和复杂学科系统。研讨中,专家们认为要从多学科的理论和方式集成取分析来成立和成长山地科学系统,留意全球变化取山地响应方面的研究,包罗山地灾祸正在变化和人类勾当感化下频发的机制取纪律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因为铁、公扶植向西部山区延长,面对大量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祸问题,铁、公勘测、设想部分等率先开展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祸防治手艺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铁道部正在、成都别离成立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和西南研究所,别离以铁沿线的滑坡、泥石流为次要研究标的目的,办事于铁扶植。同时,中国科学院正在和成都别离成立了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成都山地灾祸取研究所,别离设有泥石流研究室和泥石流滑坡研究室,以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祸为次要研究标的目的,从学科成长的层面开展系统研究。此后,相关大专院校也参取了查询拜访研究,国度各相关经济扶植部分,针对本部分的现实开展了泥石流、滑坡山地灾祸防治手艺的研究。特别是90年代末期,河山资本部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包罗泥石流、滑坡正在内的全国地质灾祸大查询拜访,推进大范畴群众性的减灾防灾勾当。
宋长青认为,要扛起中国山地科学扶植的大旗,应结合全国有志于山地研究及曾经开展山地研究的科学家,大师配合切磋山地研究的根本问题,才有可能把以往的研究堆集从学科的角度进行根本性的总结,这种总结包罗根基概念、根基框架,而不只仅是一些根基理论的归纳综合。扶植一个学科,起首要有一个学科全体的构架,这是持久的使命。
“这些工做,曾经正在全球范畴提示人们要关心和研究山地问题、关心山区的和可持续成长问题。”邓伟说,而中国该当引领世界山地科学的成长。
程国栋正在必定泥石流研究者所唱工做的同时说:“从系统的角度看,泥石流研究颠末几十年成长曾经有了比力清晰的研究脉络,可是可否考虑整个山地也能构成系统?”现实环境并不抱负。山地学科和土壤学、地貌学、水文学、生态学等10多个地舆学分支都有交叉,若是把地舆学的良多工具搬出来山地都能够合用。以致于不少研究人员对“什么是山地”、“哪些研究属于山地研究”、“该当若何开展山地研究”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十分恍惚。
正在引见了中国山区的根基环境的同时,国度林业局成长打算取资金办理司全国山区分析开辟协调小组办公室从任荆涛指出:山区火急需要科学地开展分析开辟。“正在我们的山区分析开辟中,仍然存正在生态扶植取经济扶植的凸起矛盾、科技支持亏弱、人才匮乏等问题,新期间的山区分析开辟该当生态优先、科技从导等根基准绳。”荆涛的讲话获得了取会专家的认同。
崔鹏细致引见了我国目前山地灾祸区域纪律取消息系统,泥石流构成、活动取堆积纪律,以及泥石流滑坡减灾理论取手艺系统的成长环境。
1998年11月10日,结合国大会第53次会议颁布发表,将2002年定为国际山地年。
正在美国国度航空航天局(NASA)“固体地球科学将来25年研究设想”中也指出,地球概况一曲处于变化之中地动、火山喷发、性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其他天然灾祸不时发生。认识地球概况的这些变化是一个严沉的科学挑和,山地表层则是地球概况变化最环节的区域。
山地给人类供给了一半以上的淡水,是世界的“水塔”。山地也给人类供给了大量木材、矿产和牧地。结合国粮农组织报道:到目前为止,山地包涵了最多的少数平易近族,包含了分歧的保守文化遗址和学问以及人类歇息地顺应性变化的消息。山地展现的庞大而多姿多彩的地貌景不雅和保守文化,使其正在旅逛业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贵重的山区资本和旅逛办事,对人类的将来具有十分主要的全球意义。
我国目前山区面积占陆域总面积的69。4%,全国2852个行政县中有1424个正在山区,536个平易近族县中有520个正在山区,90%以上的丛林和水能资本、54%的耕地、76%的湖泊集中正在山区。山区是我国矿产资本、生物资本的泉源,是天然的生态樊篱,是天然遗产的次要分布地和旅逛财产的沉点区。但同时山区也是智力资本欠缺、财务投入严沉不脚、水土流失严沉的地域,资本丰硕取糊口贫苦成为中国山区成长的矛盾。
颠末几十年的不懈勤奋,中国的泥石流研究取得了主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累计颁发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祸的研究论文3000多篇,颁发《中国泥石流》、《滑坡学取滑坡防治手艺》等研究著做30多部,涵盖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祸研究的各个范畴,正在泥石流启动机理、活动力学、区域预测和临灾预告等的研究上曾经赶上或跨越国际先辈程度。防治手艺方面都做了良多工做,世界都能从中获得良多经验,中国的泥石流研究力量不成轻忽。”。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祸取研究所所长邓伟说:“我们但愿从国度计谋需乞降学科成长的角度去鞭策山地研究,但愿能建立中国山地研究的科学系统。”。
专家们对成长山地科学发出了清脆的呼声:关心山地,支持将来。这也是本次研讨会所展示出的科学家们富有科学感的计谋眼界。
已建立的山区特殊地舆研究单位、曾经成立起来的人才步队以及各个范畴取得的科研都为山地科学系统的建立奠基了主要根本。
正在党的十七大工做演讲里,有好几处提到区域总体功能规划,还第一次提到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程国栋认为,有别于物质文明、文明等人类圈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涉及到人取天然可以或许协调相处的更高条理的文明。我们该当以科学研究的灵敏目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取经济成长的关系。有了好的区域总体功能规划,才可以或许比力好地处理生态取经济的关系。我看到的但愿的曙光是,现正在提出区域功能规划和生态文明,对处所各级带领干部的查核目标起头改变了,除了人均P以外,添加和沉视的是水、土、污染排放等查核目标。“过去成都山地研究所环绕山区天然灾祸机理取减灾手艺和其预警、预告等曾经做了良多行之有效的工做,此后要更上一层楼,而当前能正在扶植山地、山区的生态文明中做出贡献,那就是我国科学家既能满脚国度的计谋需求、又能引领世界山地科学的成长的抓住牛鼻子的工做。”程国栋说。
成都山地所原所长钟祥浩指出,大都山地生态已蒙受到严沉,如山地石漠化面积仍处于有增无减的恶化形态;沉度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大,懦弱生态取贫苦并存的场合排场迄今没有多大改变。山地生态平安樊篱功能退化及响应的生态问题日趋凸起,值得人们高度。
1981年,成昆铁利子依达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祸,桥梁、列车被冲毁,灭亡360人,中缀行车15天;2005年6月10日,沙兰暴发泥石流,浩繁生命被夺走;2006年1月14日,印尼爪哇省泥石流,灭亡286人;2006年2月,菲律宾泥石流灭亡2000人。
若是说山地学科范畴和土壤学、地貌学、水文学、生态学等10多个地舆学分支都有交叉,那么从分析方面看,能够说正在国内处置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生态学、学等研究人员都正在山处所面的研究做出了多方面的工做,包罗青藏高原研究,都取得了多方面的严沉。我国曾经具有了较丰厚的山地科学堆集和人才实力,很多科研单元都成立了山区特殊地舆研究单位。
成都山地所党委关晓岗曲抒胸臆:山地研究现正在有两个动力,一是国度需求的牵哄动力,另一个是学科本身成长的内驱动力。他认为山地科学该当以外动力牵引为从。内动力目前比力分离,若是仅仅靠学科内动力来驱动,远不及那些典范学科强势,内动力该当靠“双方针”激活。针对国度山区扶植和成长的严沉需求,涉及若干严沉科技问题,应以严沉科技问题牵引出激活出国度对山区的注沉和投入。选择国际上配合关心的相关山地科学的严沉科学问题,结合国表里的研究力量,激发科学家的研究兴奋点。
山地形态取布局决定水土演变过程。山地孕育了现代地貌系统,但正在全球天气变化和不竭加剧的人类勾当影响下,山地系统正正在遭到庞大影响。人类勾当导致流域涵养能力下降,径流变化加剧,山洪风险日益扩大。因为我国山地处正在季风感化的强烈交互带上,其懦弱性极为较着,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灾祸的强烈影响,流域生态退化现象十分凸起,也间接山区严沉根本设备扶植取城镇平安。
哪些山地研究的问题属于必需“有所为”?中国该当若何开展山地研究?本年1月17日~18日,中国山地科学成长计谋研讨会正在成都举行。和以往的学术研讨会分歧的是,此次会议不是环绕某个具体问题展开,专家也不是简单做一下学术演讲,而是环绕着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展开了强烈热闹会商:山地科学研究该若何为我国小康社会阐扬科学的支持感化?
“山地对支持我国此后的成长至关主要,若是山地问题不处理,山地的成长将会很坚苦。”程国栋说,“若是把山地做为全体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工做,将会鞭策我国山地根本研究的成长。”程国栋说,而从科学成长来看,能否该当考虑将山地做为一个全体,认识山地全体演化的纪律、变化、等过程。从办事国度可持续成长的计谋层面看,该当加强对山地科学研究的支撑,这个关乎国度将来成长大局的紧要问题,该当惹起整个国度对山地的注沉。
山地决定地球表层款式取演化。正在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极大地改变了东亚地舆款式取天气款式,是世界范畴山地垂曲地带性取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彼此感化、过程复杂的地舆区域,也是长江、恒河等大河的发源地,储藏着庞大的水能资本和水资本。喜马拉雅制山活动导致青藏高原山脉群的构成,不只塑制了陆域三大阶梯地势款式,还响应地构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天然区域,奠基了中国生态地舆大款式。
1992年,由结合国取成长委员会正式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白指出,懦弱的生态对国际社会形成了严沉。地球概况20%以上的概况为山地所笼盖,世界上大约10 %的生齿栖身正在山区(包罗高地)。世界上绝大部门人们的糊口都依赖着山区的资本,如水、农业、林业、采煤和生物多样性。
“可惜的是,无论是山地灾祸发朝气理,仍是山地变化及其效应,这方面的根本性研究工做仍然十分亏弱,很多涉及山区成长需求的严沉科学问题亟待破解。”邓伟说。
“若是仅仅把山地科学理解为山地占全国面积70%,那是不是说地舆学70%的力量都正在研究山地?”冯仁国提出了如许的疑问。他强调,山地科学系统的扶植要从阐发国度成长计谋需求中,寻找更多的科学研究的切入点,抓住实正可以或许支持山区成长的科学问题。
国度天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从任、中科院分院院长程国栋说:正在地球上,我国处于优势上水上位的。“优势”,使全世界都关心我国的沙尘暴;中国甚至于亚洲,构成的良多天然灾祸,好比以前呈现过的黄河断流等,都和“上水”这一要素亲近相关;“上位”,我国诸多山地的海拔都比力高,水土流失等严沉地限制了山地的生态均衡和经济成长。我国绝大大都的贫苦生齿集中正在山地,即即是东部,贫苦生齿也都正在山地。成长山地不管是修仍是其他工程,其难度都大于平地。若是不先把这些问题从科学上处理,山地的成长就无从谈起。中国苍生要奔小康,就毫不能忽略山区苍生也要奔小康的问题。因为小康社会扶植的难点正在山区,所以将来山地的科学研究对支持着我国将来的成长极为主要而又紧迫。
正在本次中国山地科学成长计谋研讨会上,取会专家曾一度陷入了“开展山地研究必需起首给山地下个定义”、“到底什么是山地,哪些属于山地研究”、“山地的功能是什么”的会商中。
《21世纪议程》还强调山地生态系统的办理取实现山地可持续成长的主要性,并编制了21世纪山地可持续成长步履打算。2004年起头,每年的12月11日为国际山地日。
冯仁国提出,成都山地所正在四川的贡嘎山和云南的东川开展了持久定位不雅测研究工做,能够正在已有的根本上,以庞大的山地垂曲梯度变化和并世无双的典型天然泥石流原形不雅测取研究场合,开展有特色的山地研究标记性工做,来推进山地科学研究的进展。
中科院山地灾祸取地表过程沉点尝试室从任崔鹏认为,尽快结合目前散落正在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科研力量,将山地特点、表层过程、驱动力和调控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先搞清晰,我国的山地科学研究完全能够做出本人的特色来。
对于建立山地科学系统来说,弄清山地科学的定义、分类和鸿沟十分需要,这是学科成长的根基问题,同时还要有一个对应的不法人组织,进行鞭策和推进,能够考虑初步构开国表里山体研究的收集平台,程国栋认为:“这是比力具体实正在的工做。”。
这些泥石流灾祸惊心动魄。崔鹏引见,1995年~2006年,正在泥石流灾祸中灭亡或的人数,最高近2000人,最低也有近700人。
以泥石流研究为例,奥地利天然资本取使用生命科学大学山地风险工程研究所前所长、联邦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际泥石流大会组委会委员Dieter Rickenmann传授曾对中国提出过一个“小小的但愿”:“中国的泥石流研究很是多,我把这些研究翻译成英文,供全世界更多研究人员参考。”。